干燥综合征(Sjogren’s syndrome,SS)分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(pSS)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(sSS)。临床表现复杂,最常见的症状是口、眼干燥,且常伴有内脏损害而出现多种临床表现,部分患者可向恶性淋巴瘤发展。免疫功能紊乱为其发病及病变延续的主要基础,确切病因仍不十分清楚,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。
近年来,干细胞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试验逐年增多,而间充质干细胞(MSCs)是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干细胞,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、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。
研究发现,ss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缺陷,应用MSCs进行治疗后,它的多种机制抑制自身免疫及恢复改善涎腺的分泌功能,为SS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、有效、安全的治疗方式。
MSCs在SS中的作用机制
MSCs主要通过以下 5种机制改善涎腺的功能 :
①细胞融合 :MSCs与涎腺上皮细胞融合;
②细胞转分化:MSCs分化为涎腺腺泡细胞;
③内皮(壁 )祖细胞的血管发生:MSCs中的内皮祖细胞分化为新的血管并改善涎腺的功能;④旁分泌作用 :通过释放白细胞介素(IL)-10或前列腺素 E2对涎腺细胞产生旁分泌作用。
⑤归巢效应:它的归巢作用使干细胞快速到达病灶部位进行组织修复。
MSCs治疗 ss的研究进展
MSCs促进涎的分泌:人工涎替代治疗的效果很不理想,而对于出现系统损害的患者才给予糖皮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等治疗,故主要依靠药物(如毛果芸香碱、环戊硫酮等)刺激涎分泌。但这必须建立在患者的腺体仍有足够的分泌涎的腺泡细胞的基础上,在大部分腺泡细胞都被破坏的情况下,则对药物刺激不敏感,甚至毫无作用,同时长期应用催涎剂只能缓解口干而且通常有不良反应。此时,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涎分泌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MSCs治疗 SS的研究案例
Yang等人在研究 SS大鼠模型的过程中发现:MSCs移植治疗组静态涎总流率和每天饮水量与对照组相比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经标记的MSCs移植后第 1周主要分布于针道附近,第 2周主要分布于腺泡之间的间质中,第 4周开始在下颌下腺其他区域出现。术后第 1周,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移植干细胞未见淀粉酶表达,第 8周少量移植干细胞可见淀粉酶表达,具备了类似腺泡细胞的分泌功能 ;对照组则未见以上现象。
结果表明,MSCs移植入SS大鼠下颌下腺后能长时间存活,且有较强的迁徙、分化能力,可促进涎分泌,显著改善大鼠的口干症状。可见 MSCs移植对 SS的治疗是有效的,但其作用机制是干细胞向涎腺细胞分化,还是干细胞修复下颌下腺浸润灶,或是两者皆有,仍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xu等人还发现通过注入MSCs能使患者的病症得到缓解,疗效可归因于其具有免疫调节活性 ,使 CD4+T细胞分化为调节性 T细胞和 Th2细胞 ,同时抑制 Thl7和滤泡辅助性细胞(Tfh细胞)的炎症反应。他们应用MSCs治疗 24例SS患者的研究表明MSCs能够使患者在疾病活动和器官功能方面有相当大的改善。
总结:干细胞疗法的独特优势使其逐渐成为治疗SS的临床研究热点 ,在SS的治疗中有巨大的应用潜能。干细胞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 SS的新方法正日益受到关注。